武塔站於民國69年2月1日開業,設站時為三等站。
武塔站沒有站房,只有一個天橋權充車站入口。前景的空地為原站場,天橋入口左側為原站房位置(攝於民國103年)
新的武塔站在照片右側之後,左側還能看到舊武塔站的傳統鐵路圍籬,中間的空地即為原武塔站的站房與站場位置。照片右側的水泥建築應該是三等站時期的繼電室,左側的水泥建築可能是舊武塔站的貨運或車輛月台。高架橋是當時(民國103年)仍在興建的蘇花改,現已通車(攝於民國103年)
現在的武塔村是光復後才新建的泰雅族村落,居民在日據時代以前多居住於南澳南溪上游的舊武塔地區,後因沿岸居住地常因大水沖毀,所以遷至南澳南溪與合流溪匯合處附近,稱為新武塔(日據時代稱為ブター社,現在南澳古道終點處附近)。光復後稱為武塔村,但由於交通不便,民國40年開始由政府補助進行遷移至現址的工程,至民國43年完成。
武塔站的第一月台,藍色鐵皮建築應該是供蘇花改工程之用(攝於民國103年)
武塔站的第二月台與跨站天橋(攝於民國103年)
本村人口不多,因此車站的客運一直很清淡︒可是北迴線在單軌時期,由於南澳至漢本間長達16公里以上,因此本站為很重要的行車站︒然而當北迴線開始進行雙軌化與電氣化工程後,本站的重要性也隨之降低,先於民國90年降為甲種簡易站,由南澳站管理。等雙軌化與電氣化工程完工後,武塔站交會列車的功能也隨之結束,因此到92年6月16日再降為招呼站至今,仍由南澳站管理。
武塔站北的新武塔隧道(攝於民國103年)
武塔站原有一座跟其它北迴線三等站類似的站房,站場原本就在現在新站的位置︒但北迴鐵路進行雙軌化與電氣化工程時,南澳至武塔間是以新武塔隧道取代舊的武塔一號與武塔二號隧道︒由於新武塔隧道的出口位於原站場位置,為維持營運,於是在站房大門前的廣場建了臨時站場,可是原站場的部份股道依然保持運轉,因此站房變成在站場中間,為此還蓋了一座臨時跨站天橋供旅客進出。
民國91年時的空照圖(拼接痕是原圖就有),左側為尚在興建中的新武塔站,右側即為舊武塔站當時的站場與站房,可以看到站房前後都有軌道
等到路線切換後臨時股道也就跟著拆除,也因為降等的緣故因此車站站房、場站設施與臨時的天橋在民國94至95年間也被拆除,現在只剩一片空地(蘇花改工程進行時曾利用過這些空地)。
民國106年左右的空照圖,可與之前的空照圖比較車站的位置
目前武塔站擁有兩座側式月台,加上其跨站天橋,兩者均為北迴線改建後才開始使用。目前本站已啟用多卡通閘門,可使用悠遊卡與一卡通。
民國80-90年代的直式站名牌,因為還是用威妥瑪式拼音,所以標為WU TA(若是標準的威妥瑪式拼音寫法應為Wu-T'a)(攝於民國103年)
民國80-90年時台鐵所使用的的月台站名牌式樣,用的應該是漢語拼音(攝於民國103年)
武塔站基本資料
車站站名:武塔,Wuta
車站代碼:043/I05
國音電碼:ㄨㄊ
車站地址:宜蘭縣南澳鄉武塔村新溪路18號
車站等級:招呼站
車站里程:自蘇澳新起22.7公里
區間里程:南澳(3.7公里)←武塔→(12.9公里)漢本